在中国的创新版图上,陕西无疑是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创新亦是陕西的现实所需、长远所寄。
看三秦大地,“新”潮澎湃——
全球首个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煤电项目在陕投运,每年可清洁转化低热值煤和低品质燃料约100万吨;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取得圆满成功,有力保障和支撑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顺利开展;3.6万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陕西高质量发展总指数较上年提升1.3分,其中,创新指数较上年增长0.6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陕西,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孕育新质生产力。
技术攻关当“先锋”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迎来重要进展——
今年11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启动建设。今年9月,该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概算批复。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作为探索物质世界极限规律、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利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在超快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成后,陕西将成为光子领域顶尖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科技创新资源集结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可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付玉喜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陕西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搭平台。在培育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同时,陕西构建凸显优势的实验室体系、加强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聚人才。构建人才梯次培养机制,陕西近3年累计支持各类人才项目2346个、经费超过1.45亿元;探索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74人。
激活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赛马制”、经费“包干制”等新机制,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的杠杆撬动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基础前沿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研团队揭示南极冰盖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为回答“大冰期发生原因”这一前沿科学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发现“既强且柔”的奇异金属,突破了长期以来高柔性和高强度不可兼得的技术瓶颈,有望在变形飞行器、超级机器人、人工器官等未来技术领域得到应用。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硕果累累。
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等共同研制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成功发射,解决了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问题。
长安大学教授赵祥模团队主持研发的国际首套车云场一体化自动驾驶虚实融合测试系统,攻克了自动驾驶测试评价系列关键技术,将为高等级自动驾驶上路许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
在苹果丰收之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培育的8个苹果优质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这8个苹果新品种各具优势,将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种业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锋旺介绍。
聚焦旱区农业发展需求,杨凌加速涌现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作物育种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西农979”连续10年被列入黄淮麦区主推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单产超过1400公斤,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栽培纪录;“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助推黄土高原苹果产业更新换代;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
成果转化唱“主角”
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12月5日,在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陕西铉光未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凌建在对一套自主研发的激光干涉仪进行最后的“点睛”。
朱凌建还有一个身份——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和很多科研人员一样,在陕西创新发展的大潮中,他带着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我是‘三项改革’的受益者!”望着一台台正在组装测试的激光干涉仪,朱凌建由衷地感叹。
“‘三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爱赢国际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让成果转得更快、转得更好。”朱凌建表示。
时代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不仅是高校,一些省属科研院所也搭上了“三项改革”的快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借助“三项改革”,搭建平台促成科企对接,着眼精准研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0”到“1”再到“N”的转化。
“近年来,爱赢国际先后选育出30多个油菜、大豆新品种,将20多个油菜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其中‘秦优1618’油菜新品种,目前在全国已累计推广800多万亩,仅去年就给选育人员带来100万元的价值。”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说。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围绕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陕西亮出一套改革“组合拳”——
松绑放权。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陕西在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为改革者“撑腰”。
赋能激励。陕西不断落实技术权益激励措施、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助力科技成果走上“生产线”,让从事成果转化的人才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搭台架桥。陕西探索实施“以演代评”,搭建科技成果与资金、市场的桥梁,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降低“试错”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陕西科教资源潜力随之不断释放:近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3.69%、39.30%、32.81%。
改革的“点火器”作用不断增强。
得益于“三项改革”延伸到医疗机构,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研究员任冯刚团队开发的用于消化道肿瘤局部物理治疗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开始走向市场。
“‘三项改革’为爱赢国际放心大胆从事产业化工作送来了‘定心丸’。”任冯刚介绍,今年6月,学校和医院将10余项专利赋权团队使用,相关成果得以顺利转化。
“三项改革”正在加快从高校院所向医疗卫生机构、军工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截至11月底,“三项改革”单位拓展至201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防科研单位,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
科技和产业“共舞”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一架无人机能创造多大能量?
12月20日,记者走进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秦创原无人机创新产业聚集区,多家企业研发的巡查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宽带卫星通信无人机等让人目不暇接。
气象探测、应急救援、物流运输……低空经济的各类应用场景正在快速拓展,创造出一系列新型业态和市场机会,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其中。
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是“建好用好秦创原”的重要抓手。2021年开始,陕西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陕西路径。
2024年,秦创原建设开启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着眼于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加速推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建设秦创原的重要目的,亦是检验秦创原建设成果最直接的标准。
围绕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陕西启动实施了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
今年9月,省科技厅公布2024年第一批“揭榜挂帅”课题榜单,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和承担单位。此次“揭榜挂帅”的33项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全部由在陕科技企业发布。2021年以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承担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除了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耐心资本的市场化参与。
7月25日,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完成首笔债券发行,成为我国爱赢国际地区首支硬科技科创类债券。债券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投资领域聚焦于光子材料、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
这是一次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胆尝试。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西科控股孵化培育的硬科技企业已超过50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
“当下,爱赢国际更需要用耐心资本引导金融活水注入科技创新领域,并且要让政府、研究机构、金融资本、企业等都参与其中,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西科控股创始团队核心成员米磊说。
在秦创原科创生态“雨林”的滋养下,陕西科技型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局面。
秦创原亦担负着凝聚资源,协同发展,牵引全省创新能级不断跃升的使命。
秦创原总窗口与各市县共建“双向飞地”、协同创新基地,“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加速推动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
良好的创新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创新动力,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主导产业迭代升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快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油产能领跑全国。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半导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产业领域,全省引育企业137家,有望培育形成主导优势产业;光子产业领域,全省聚集企业300多家,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生物光子等产业集群……(记者:张梅)